非遗 | 河套草编:翩跹于指尖的精灵

民族文化阅读量9372022-02-11

  2021年1月,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的“河套芨芨草编织进校园——草编小动物”项目与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每周2节课,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由草编老师葛玉英开展河套芨芨草文化讲解和教授草编小动物活动。

  乌拉特前旗第二小学六年级一班的王振聪和石君慧是河套芨芨草编织忠实的小粉丝。

  王振聪高兴地说:“学习草编,提高了他的专注力,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时,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同时也体会到了草编的乐趣。”

  石君慧说:”学习草编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也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2021015402443083.jpg

  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成立于2007年,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河套草编技艺的传承。

  2020年,乌拉特前旗博雅文化协会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民生银行的资助下,建立了116平方米的芨芨草文化展馆,取名为“河套乡草 非遗文旅创意空间”,每周末都邀请学生和家长来展馆进行芨芨草文化的体验学习,让学生从芨芨草产品的原料、工艺特点等方面了解河套芨芨草编织文化,学习芨芨草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领悟到人的生命远比小草顽强得多,所以更要有芨芨草般乐观豁达的态度,在遇到失败与挫折时,绝不轻言放弃。

2022021015402419609.jpg

  中国最早的草编工艺品,源于河姆渡时期,距今已有7000年历史。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到春秋战国和秦汉时已广泛使用。汉至唐,草编工艺非常发达,特别是分布在黄河流域的,草编艺术最具特色。

2022021015402522599.jpg

  葛玉英是2017年在与病魔抗争时开始学习草编小动物技能的,2018年秋天,博雅文化协会从东北请来草编老师交流,草编老师看到遍地的芨芨草随口说了句“这个草的叶子和我们那边的乌拉草相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葛玉英冒出了“试试看行不行”的想法。随后,她用芨芨草试着编了一个小篓子,没想到又美观又结实。葛玉英误打误撞使用芨芨草编织,效果比原来用玉米叶编的好很多。

2022021015402571981.jpg

2022021015402548712.jpg

  一路走来,当初的学员葛玉英,如今已成为小学生们的草编老师。

  葛玉英说:”芨芨草手工编织品主要有篓、筐、盒、盘、茶垫、时尚包等生活用品,色彩以白、蓝为主,图案以白云纹、曲字纹为主,以针绣法结合草编中的平编、绞编、编花、缠边、拧编等技法进行编织。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方便,我用彩带代替芨芨草,让芨芨草编织技艺在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中得到传承,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力。”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httpss://www.nmg.gov.cn/asnmg/yxnmg/tcms/ms/fwzwhyc/202106/t20210617_1637210.html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阅读全文
标签:非遗文化
相关阅读
非遗,皮雕非遗进景区 文旅融合飨游客

奔腾的骏马、洁白的羊群、绽放的花朵、灵动的梅花鹿……走进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一场非遗项目的展览让游客们大开眼界。一件件精细制作而成的作品让游客们目不暇接,用牛皮做纸的皮雕画更是让人们爱不释手。

老黄历网    2022-02-15
非遗丨属于内蒙古草原的花花世界

不论你是亲自抵达内蒙古草原体验蒙古族文化,或者是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形式了解蒙古族文化,你一定会发现蒙古族的“花花世界”。

老黄历网    2022-02-15
延续千年民族文化 呼和达来向年轻一代传承擀毡技艺

擀毡,是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千百年来的游牧生活当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老黄历网    2022-02-11
非遗 | 赛驼

赛骆驼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比赛,是一项独具特色的体育竞技项目。乌拉特系蒙古族部落中的一支,17世纪中叶,即1650年(顺治七年),乌拉特人由呼伦贝尔西迁至今日的乌拉特草原,游牧于阴山南北麓及黄河北岸,这里西与浩瀚的腾格里沙漠接壤。

老黄历网    2022-02-11